护理

2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

2010-01-15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48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在护理上,术前详细介绍该手术的优点、方法及成功率,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后要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患肢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32~87岁,平均62岁,陈旧性股骨颈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髋关节强直4例,髋关节骨关节病3例,病程2~5年,其中髋关节疼痛并向膝关节放射15例,跛行11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①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该手术的优点,所应用的手术方法及实施该手术的成功率,并详细讲解手术的目的、意义以及患者和家属需要配合的准备工作。②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1~2d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嘱患者注意防止感冒,加强营养,进食高营养、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便提高机体抵抗力。③指导患者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防止术后出现尿潴留和便秘。④手术前准备:除常规体格检查外,术前应行包括两髋关节在内的骨盆及髋关节侧位X线,以观察比较两侧髋关节。必要时行腰骶或膝关节的X线检查。注意股骨颈的长度及髓腔的宽窄,以决定准备相应的人工假体。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半小时监测1次。观察患者意识及病情变化。

    2.2.2  患肢护理:①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用皮牵引带制动并穿防旋鞋。防止人工关节脱位,术后48h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如患肢皮肤发紫绀,皮温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应及时处理。本组未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及末梢循环不良。②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正常50~250ml/d,颜色淡红,若引流量≥300ml/d,颜色鲜红,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迅速做出处理。本组病例未发生引流液异常,术后24h拔管18例,48h拔管8例。③术后2~3d进行X线检查,以便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情况。

    2.2.3  预防并发症:①预防肺栓塞,肺栓塞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Patter-son报告为1.36%[1],一般为0.4%~1.7%。本组病例术后及时应用抗凝剂,未发生肺栓塞。②预防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是造成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患肢红、肿、热、痛等症状。本组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院后1个月发生局部感染,经返院抗感染治疗后控制,此例局部感染与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有关。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与术中人工关节放置位置有关,应及早向患者宣教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之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告知注意事项。本组未发生髋关节脱位。

    2.3  康复护理:康复期的护理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2~7d):①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10s后放松,重复20次,逐渐递增至30次,每天做2~3组。②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每个动作保持10s,重复20次,每天做2~3组。③臀收缩运动。④仰卧直腿抬高运动,抬高≤30°,保持时间由15s开始,逐渐增加到30s。第二阶段(术后8~14d):①继续第一阶段功能锻炼。②仰卧伸腿位。③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④仰卧位外展运动。⑤仰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第三阶段(术后第14天以后):①卧位到坐位运动。②坐位到站位点地训练。③扶拐床边站立10s,耐受后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健腿先迈,患腿跟进,拐杖随后。术后6周内“六不要”: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患侧,如卧于患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不要坐沙发或矮椅;坐位时不要前倾;不要弯腰拾东西;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完全康复后可进行适当体育活动,如散步、骑车、游泳、跳舞,并保持适当体重,避免做对人工髋关节产生过度压力造成磨损的运动。如快跑、跳跃、滑雪、打网球等。

【参考文献】
  [1]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852.

页面

订阅 RSS -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