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介绍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工护理。方法: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42髋,手术的切口长度均小于8.0cm。采用术前术后对患者心理的护理干预,以及预先教会患者为满足术后康复所需要的练习方法和辅助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结果: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42髋,均无感染、压疮、脱位、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微创人工髋关节术围手术期护理,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克服困难,科学自主地进行术后患肢功能训练,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轻经济负担,早期恢复患肢正常生理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护理
迄今为止,至少已有13种不同的髋关节后侧入路被相关文献报道[1]。近来,我科采用一种全新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这种入路缩短了切口长度,减少了髋臼和股骨假体置换过程中对软组织的损伤,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显露,术后出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患肢功能练习。我科在充分掌握微创髋关节置换术的原理、过程、优缺点的同时,总结以往护理工作经验,制定出一套新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42髋,其中男18例26髋,女16例16髋,年龄24~83岁,平均年龄65岁,手术的切口长度均小于8.0cm。
1.2 手术方法:将患者牢固地用侧位支架固定于侧卧位上,沿股骨颈中心方向画线即为切口线,粗隆间为切口的远侧界限。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开臀大肌筋膜,顺臀大肌纤维方向钝性分离。髋关节内收内旋位,切开大粗隆滑囊,将2个Homan拉钩分别从股骨颈关节囊上下缘插入拉开,用电烧切断外旋肌肌腱,将臀小肌从髋关节囊上分离下来,将这些组织推离关节囊(同时将坐骨神经推开)直至髋臼缘处,“十字”切开关节囊,髋关节就可以通过屈曲、内收和内旋来轻易脱位。标记股骨颈截骨线,摆锯截骨,显露髋臼,同时避免损伤坐骨神经。直视下切除髋臼唇和髋臼窝中软组织,髋臼锉去除髋臼软骨,注意髋臼锉的方向,使扩髓器沿着股骨髓腔平行的方向插入扩髓,扩髓后选择匹配的假体置入,关闭切口,缝合后侧关节囊和外旋肌群,采用负压吸引,保证术后引流通畅。
2 结果
2005年1月~2006年7月,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4例42髋,围手术期护理优良率达到100%。无一例发生脱位、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和功能训练中的意外伤害。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心理护理:①首先和患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认可和信任。②解除患者即将面临手术带来的重大痛苦和对术后恢复情况一无所知的恐惧。可通过录像、书籍或图片等方法向患者介绍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等系列相关知识,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深入了解,减少不安情绪。③安排术前患者与术后患者进行交流,在术后患者许可的情况下,查看术后患者的切口,同时向患者介绍目前我科进行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在27~90min,双极头平均手术时间是37.5min,全髋关节55min。双侧关节置换备血400ml,单侧不需输血。帮助患者建立手术治疗的信心。④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出现各方面暂时性身体不适的原因,如患者术后口咽干涩、口渴,术后带止痛泵会引起轻微恶心等。让患者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减轻紧张情绪。
3.1.2 术前肌肉舒缩练习:①首先告知患者肌肉舒缩练习的目的。②教会患者正确的肌肉舒缩练习方法,股四头肌舒缩练习:患者仰卧于床上,舒缩股四头肌,坚持数秒后放松,此为1次练习;患肢足背屈练习:患者取仰卧位,自主使患肢足背屈到最大限度,坚持数秒后放松,此为1次练习。此练习可使股四头肌、胫前肌、比目鱼肌、腓肠肌都得到训练。
3.1.3 角度测量:全髋置换术后为预防患肢髋关节脱位,患肢活动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首先向患者解释什么是外旋外展中立位,并做示范,其次告知患者外展角度是以人体矢状面为底线与患肢夹角等于35°,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最佳放置位置,并做示范,同时要注意限制髋关节活动小于90°,即人体驱干与大腿之间夹角大于90°,并做示范。
3.1.4 腋下双拐正确使用方法:为患者术后能顺利使用拐杖早期下床活动,术前应教会患者腋下双拐正确使用方法。方法:患者双腿下垂坐于床边,两只拐杖分别放在患者左右两边,先将两只拐杖分别放于腋下,再利用健侧下肢力量及手扶拐杖的力量站起,待站稳后将两只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