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医疗界热议医生评价体系
2013-03-18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在2013“两会”医疗界代表委员座谈会上,改变医生评价体系的议题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建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等代表,针对现行医生评价体系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批评,认为其不仅不利于提升医生临床水平,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也容易滋生科研浮躁,作假成风,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
同时,与会代表也就目前评价体系中的弊端提出可行性建议,如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应制定不同的晋升标准,通过患者口碑、同行评议、临床经验等硬性指标,多维度评价医务人员的能力。代表们同时呼吁,相关管理部门要协同步调,尽快落实;作为“医生之家”的中国医师协会也应有所行动,发出声音,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范利表示,医生的评审体系应权衡好各个方面,以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医生真正成为医改的主力军,成为保护人类生命的工程师。
评价体系应利于临床科研
孙建方认为,现行的医生评价体系的主要的不合理之处在于:医生职称评审标准仅以科研或强化科研为主要评价指标,只关注论文刊发的数量,而没有关注到医生的诊治水平和诊治病人量,这会误导医生,特别是很多没有条件开展实验基础研究的小医院医生;容易助长科研浮躁现象,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将导致产生大量的重复性研究、花钱买版面发文章、论文拆分发表,甚至抄袭论文、科研作假、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行为,其结果是一些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
“科研和医务人员的评价是一项复杂并多层次的工作,若将其只简化成SCI评价,对所有人采用一个评价标准会有失偏颇。”王红阳对部分有条件的医生开展临床研究持赞同态度,也承认过去这种评价体系在短期内使得我国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她也强调,很多医生是治疗病人的一线临床医生,并不需要去实验室做实验;有些教研人员是讲台上的老师,更不需要每天做SCI。“所有人套用一个标准,这是形而上学的事。”王红阳认为。
王红阳还指出:“现行医生评价体系也极易造成资源和经费的巨大浪费。这个问题呼吁好久,虽说改变需要一段时间,也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范利也严厉抨击了现行医生评价体系所存在的诸多弊端。
她认为,现行评价体系促使医生忙于科研、写文章、晋升职称,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把心思花在临床、病人身上,进而影响到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使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容易引发矛盾。
同时,范利也表示,现行不合理的评价体系极大地打击了那些在临床上踏实工作的医生。“因为有些搞科研、文章写得好的医生可以获得高职称、高薪酬和大量经费。但实际上,可能很多科研成果并无法应用于临床。反而导致那些在临床上做得很好的医生、与病人沟通得很好的医生因无暇做科研、写文章而被卡在了门外。”
范利直言并不反对搞科研,但是倡导多做临床科研。有些人认为,临床治疗发不了论文,登不上大雅之堂,科研成果能换高职称;“但是只有能治病救人的才叫医生,光会写文章的担不起这个称号。”
分类评级卫生技术人员
针对如何合理评价卫生技术人员,孙建方认为,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因为各类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不能用一种指标评价所有人。“医生用医疗指标评定,科研人员用科研指标评定,教学人员用教学指标评定。”医生评价涉及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人事部等多个部门,孙建方希望各个机构能尽快落实。
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则提出,应给予中西医结合专家相应的评价标准,我国既然已建立了一个中西医结合专业,就应该在晋升体系中一视同仁。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在西医领域应更加规范地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范利表示,在晋升职称评审中,应以患者口碑、同行评议、临床经验等评价医生,比如:如何评价好医生;如何培养出在临床上踏实工作,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医生;鼓励医生带着问题去开展临床科研,并将临床科研成果转化于应用于病人的治疗中。
据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透露,中国医师协会已计划开展宣扬医生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的活动。来自新浪微博的网友也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希望能够把评审职称和课题、文章分开,杜绝学术腐败,让临床医生能够安心踏实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