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保全与放弃:二难考验骨科医生
2008-05-26 文章来源:admin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不要救我!让我死掉吧!”
5月14日19点15分,10辆救护车嘶鸣声中,风驰电掣驶进华西医院。
等候在急诊楼前的三四百名医护人员同时冲向救护车,瞬间白衣舞动。
对华西医院而言,这是一场从未遭遇的“战争”。它的对手是摧毁万物的地震,它的目标是让那些气若游丝的受难者活过来。
急诊科门口几百平米大院已成巨大的临时接诊室。从地震发生之日起,华西医院就成为首批接受灾区伤员的医院。
华西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点医院,有4300多张病床,66个手术间供医生们同时手术。地震发生前这里一直是百分之百满员运行。
5月12日下午,华西医院收治了部分来自成都市区的病人,其中两人因跳楼避难不幸身亡。当晚,伤员范围即从成都远郊区扩大到彭州、什邡、绵竹、都江堰等地。
13日,华西医院决定全院非紧急手术全部暂停,腾出手术室为地震伤员做准备,同时动员病情较轻者出院。
14日12点43分,第一批地震伤员通过直升机被送抵华西医院,这同时意味着华西医院迎来了接诊高峰。
“第一批到达的伤员有43人,几乎都是惨不忍睹的骨折和外伤。”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介绍,“但其实他们是幸运的,骨折和外伤让他们有机会坚持,能挺到现在。”
据记者了解,一部分伤员由家属和当地医院送来,另外一些则由社会车辆送至华西。让院长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悍马汽车俱乐部自己组织车队拉来了许多病人。
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介绍,来自灾区的伤员大都为骨科开放伤、复合伤、骨外露,特别是四肢的开放性骨折很多。“骨科伤处理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2小时,超过24小时以后伤口便会腐烂,容易引起气性坏疽、败血症、破伤风等特殊感染。地震之后交通不便,又是下雨,所以感染病人特别多。”
从救护车中抬出的伤者都有着让人触目惊心的伤势――这批通过军用飞机直接从灾区运送过来的伤员,距离地震过去五十多个小时,他们中许多人的伤口从未得到过任何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人被砸断腿,残肢处白骨外露;有的人因长时间被埋身体缺氧变成酱紫;还有人头上是碗口大小的洞……
“我求求你们,不要救我!让我死掉吧!”映秀小学8岁的周玉英被推进急诊大院时,大声呼喊。这位面容清秀的小姑娘左臂因骨折后未能及时处理,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左臂皮肤的颜色已变成棕褐色,像面条一样摇摇欲坠。
接诊医生用药水为她清创时,她尖厉的哭喊震彻天空。“这孩子的手很可能保不住了。”为她清创的医生悄悄对本报记者说。另外几位女医生用手挡住孩子的脸,不让她看到自己的左臂,一边鼓励她说:“小妹妹,坚强点,一会儿就不疼了。”
同样是左臂骨折,42岁的什邡市红白镇人杨昌权因疼痛发出狼一样的嚎叫。据他回忆,地震当天,他正在家里睡午觉,“轰”的一声,房子顷刻成为一片废墟。路全断了,大雨滂沱。杨昌权被妻子陈发玲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向外逃生,走了好几个小时到达三河镇,后被志愿者搭救,用车送到华西医院。
“那些娃娃真可怜,有一个娃娃都被卡在走廊上,没有人能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幸存的陈发玲在医院仍无法忘记那个被困在学校的孩子。
很多人保住肢体已无可能
华西医院正在面临空前考验。
以各种方式运送过来的危重伤者大多集中在这里。
所幸的是,医院的药品物资尚未告急。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医院就马上进行了大规模采购作为储备。医院的流程管理目前看起来也应对良好。
对病人分检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医院目前安排资深的骨科、大外科的医生担任分诊,重点是看病人有没有感染,如果有气性坏疽的感染就要先隔离,在单独的手术室进行手术,否则会引起整个医院的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5月14日,医院接收了三位气性坏疽的病人,他们的伤口都已超过48小时,伤口可能出现特殊的感染,而且这种感染可能会传给所有做手术的病人。为防止传染,医院特别要求医生对所有伤口都要做分泌物的涂片。
压力最大是这里的骨科。
本身拥有300张床位的骨科实力其实不弱,但每天面对这么多流水般的手术,医生们力不从心。情急之下,其他专科的医生都被召集过来。
一个临时的局面是,年轻的骨科医生当组长,而胸外科、泌尿外科的教授充当组员。
兵力紧张的华西医院不得不申请外援。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的同行正陆续赶往此地。
由于病床不够,骨科病房
5月14日19点15分,10辆救护车嘶鸣声中,风驰电掣驶进华西医院。
等候在急诊楼前的三四百名医护人员同时冲向救护车,瞬间白衣舞动。
对华西医院而言,这是一场从未遭遇的“战争”。它的对手是摧毁万物的地震,它的目标是让那些气若游丝的受难者活过来。
急诊科门口几百平米大院已成巨大的临时接诊室。从地震发生之日起,华西医院就成为首批接受灾区伤员的医院。
华西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点医院,有4300多张病床,66个手术间供医生们同时手术。地震发生前这里一直是百分之百满员运行。
5月12日下午,华西医院收治了部分来自成都市区的病人,其中两人因跳楼避难不幸身亡。当晚,伤员范围即从成都远郊区扩大到彭州、什邡、绵竹、都江堰等地。
13日,华西医院决定全院非紧急手术全部暂停,腾出手术室为地震伤员做准备,同时动员病情较轻者出院。
14日12点43分,第一批地震伤员通过直升机被送抵华西医院,这同时意味着华西医院迎来了接诊高峰。
“第一批到达的伤员有43人,几乎都是惨不忍睹的骨折和外伤。”华西医院宣传统战部部长廖志林介绍,“但其实他们是幸运的,骨折和外伤让他们有机会坚持,能挺到现在。”
据记者了解,一部分伤员由家属和当地医院送来,另外一些则由社会车辆送至华西。让院长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悍马汽车俱乐部自己组织车队拉来了许多病人。
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裴福兴介绍,来自灾区的伤员大都为骨科开放伤、复合伤、骨外露,特别是四肢的开放性骨折很多。“骨科伤处理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2小时,超过24小时以后伤口便会腐烂,容易引起气性坏疽、败血症、破伤风等特殊感染。地震之后交通不便,又是下雨,所以感染病人特别多。”
从救护车中抬出的伤者都有着让人触目惊心的伤势――这批通过军用飞机直接从灾区运送过来的伤员,距离地震过去五十多个小时,他们中许多人的伤口从未得到过任何处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人被砸断腿,残肢处白骨外露;有的人因长时间被埋身体缺氧变成酱紫;还有人头上是碗口大小的洞……
“我求求你们,不要救我!让我死掉吧!”映秀小学8岁的周玉英被推进急诊大院时,大声呼喊。这位面容清秀的小姑娘左臂因骨折后未能及时处理,出现大面积组织坏死,左臂皮肤的颜色已变成棕褐色,像面条一样摇摇欲坠。
接诊医生用药水为她清创时,她尖厉的哭喊震彻天空。“这孩子的手很可能保不住了。”为她清创的医生悄悄对本报记者说。另外几位女医生用手挡住孩子的脸,不让她看到自己的左臂,一边鼓励她说:“小妹妹,坚强点,一会儿就不疼了。”
同样是左臂骨折,42岁的什邡市红白镇人杨昌权因疼痛发出狼一样的嚎叫。据他回忆,地震当天,他正在家里睡午觉,“轰”的一声,房子顷刻成为一片废墟。路全断了,大雨滂沱。杨昌权被妻子陈发玲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向外逃生,走了好几个小时到达三河镇,后被志愿者搭救,用车送到华西医院。
“那些娃娃真可怜,有一个娃娃都被卡在走廊上,没有人能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幸存的陈发玲在医院仍无法忘记那个被困在学校的孩子。
很多人保住肢体已无可能
华西医院正在面临空前考验。
以各种方式运送过来的危重伤者大多集中在这里。
所幸的是,医院的药品物资尚未告急。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医院就马上进行了大规模采购作为储备。医院的流程管理目前看起来也应对良好。
对病人分检成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医院目前安排资深的骨科、大外科的医生担任分诊,重点是看病人有没有感染,如果有气性坏疽的感染就要先隔离,在单独的手术室进行手术,否则会引起整个医院的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5月14日,医院接收了三位气性坏疽的病人,他们的伤口都已超过48小时,伤口可能出现特殊的感染,而且这种感染可能会传给所有做手术的病人。为防止传染,医院特别要求医生对所有伤口都要做分泌物的涂片。
压力最大是这里的骨科。
本身拥有300张床位的骨科实力其实不弱,但每天面对这么多流水般的手术,医生们力不从心。情急之下,其他专科的医生都被召集过来。
一个临时的局面是,年轻的骨科医生当组长,而胸外科、泌尿外科的教授充当组员。
兵力紧张的华西医院不得不申请外援。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的同行正陆续赶往此地。
由于病床不够,骨科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