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损伤患者的护理
2010-01-19 文章来源:admin 点击量:1673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脊椎损伤伤情较严重且复杂,其中约20%合并脊髓损伤,胸椎和腰椎的损伤多造成截瘫,颈椎的拉伤多造成四肢瘫,又称高位截瘫。直接损伤可发生于脊髓的任何部位,以肠段最多,颈椎段次之,骶段最小。间接损伤是使脊柱过度伸展、弯曲、扭转,造成脊柱骨折、脱位或脊椎附件的损伤或韧带及脊髓供血血管的损伤,进而造成脊髓损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19~65岁。18例为胸腰椎骨折,2例为颈椎骨折,完全性截瘫2例。 2例双下肢肌力0级, 1例双下肢肌力Ⅰ~Ⅱ级,17例双下肢肌力Ⅲ~Ⅳ级。
1.2 临床表现:各种原因造成的脊髓直接或间接损伤,损伤后立即在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各种感觉、运动和括约肌的功能障碍,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表现为脊髓休克的症状和特征。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1.3 治疗原则:骨折脱位者手法复位:开放性损伤者尽早行清创术,解除压迫防止继续发生脊髓损害,有血肿者可行减压术。稳定脊柱:特别对椎体不稳定型骨折,复位和减压后,必须行确切固定,避免再移位。尽早开展功能锻炼,避免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防止发生并发症:如防止压疮、肺部并发症、泌尿系并发症。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②做好生活护理,尽量使患者舒适满意。注意患者的饮食,加强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注意肢体运动感觉变化,保持关节功能位,定时作被动活动及按摩,鼓励患者作自主运动。④做好尿路管理,减少泌尿系感染。⑤定时改变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⑥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异常时及时处理。
2.2 术后护理
2.2.1 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回病房,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术中情况,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变化,并作好记录,如发现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变快、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要立即汇报作出处理。密切观察切口情况,伤口常有引流物或放置引流管,应保持引流管通畅,注意观察引流管引出量。该种手术伤口渗血较多,术后必须行伤口持续负压引流,应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受压、扭曲;避免伤口内积液、积血致切口感染,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流速,24h超过200ml者,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一般术后24~48h,引流量<50ml且色淡即可拔管。术后24h可侧卧或俯卧,48~72h可拔引流管。拔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
2.2.2 环境:环境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干扰,室温不宜太低。为生活不能自理者提供方便。
2.2.3 减轻疼痛:环境安静舒适,指导患者放松,与患者多沟通,聊天,使患者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遵医嘱应用止痛剂。
2.2.4 防止压疮:术后6h开始更换卧位,做到勤观察、按摩,应每2小时更换体位,保持正确体位,利于减轻切口张力,促进愈合,减轻疼痛,便于肢体活动。患者术后应平卧于板床上,术后24h严密观察双下肢神经功能、远端血运情况,如肢端颜色、温度、感觉、足背动脉搏动。特别应注意保护骨突部位,可使用气垫或棉圈等,使骨突部位悬空。
2.2.5 排尿困难的预防:大小便训练是康复的一个重要项目,长期使用尿管就不可避免引起尿路感染,截瘫早期留置尿管,持续引流尿液,经过2~3周,改为定时开放,每4~6小时开放1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及膀胱萎缩,便于训练膀胱反射或自律性收缩功能。鼓励患者多饮水,达到每天3 000ml左右。每天冲洗膀胱1~2次,气囊导尿管一般每月更换1次。
2.2.6 防止便秘:高位截瘫禁食1周后,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周后进软食。截瘫患者无腹胀时伤后3d可进半流质饮食,逐渐过度到软食。对大便失禁的患者,及时擦拭并保持肛周清洁,给予高纤维饮食与足够的水分。每天固定时间训练,避免患者超过3天不解大便。
2.2.7 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注意保暖,避免着凉而诱发肺内感染,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定时翻身,还可以行雾化吸入,拍背,必要时吸痰,注意多饮水。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必要时可实施气管切开,并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
2.2.8 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抚慰患者的精神创伤,鼓励患者讲出自身的感受,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理解、同情患者的感受,与患者一起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及不适,给与针对性处理,解除焦虑、恐惧感,满足患者卧床期间生活需要。指导患者以积极态度配合治疗和护理[1]。
3 功能锻炼
将功能锻炼的方法教会家属及患者,以帮助完成训练。功能锻炼包括已瘫痪与未瘫痪的肌肉和关节活动。术后应早期进行运动,做示范动作,教会患者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检查患者是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