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保守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2024-07-02   文章来源:《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作者:刘少喻 点击量:628 我要说

腰椎峡部裂是一侧或两侧椎的峡部骨质缺损或不连续[1]。在一般人群中,腰椎峡部裂发病率为6%~11.5%,在青年运动员中发病率为7%~8%,而其中27%~37%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腰椎峡部裂最常发生在L5水平,占97%,而双侧峡部裂占88%;其中,成人峡部裂病例中L5占90%,青少年中占65%~85%[1-2]

一、腰椎峡部裂的发病、腰椎峡部裂的发

腰椎峡部裂是青少年下腰痛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从事运动的青少年运动员背痛的发生率高达47%[2]。运动员的发病率普遍高于非运动员。运动员峡部裂的患病率为11%,其中年轻女性的患病率为2.3%[3]。长期参与运动过度使用腰椎的青少年,例如潜水运动员、举重运动员、摔跤手和体操运动员等,腰椎峡部裂发生率高达15%,是平均人口的3倍[4]

腰椎旋转及过伸是引起椎弓根峡部骨折的常见机制,较多发生于从事投掷运动、赛艇、举重、格斗运动、跳水、足球、排球和体操运动员中。青少年运动员该疾病中约50%的下腰痛症状可归因于腰椎峡部裂[5]

有关运动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无症状青少年运动员的患病率为8%~15%,伴有下腰痛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患病率为47%,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伴有下腰痛的成年运动员的患病率仅为5%[2,6-7]。因此,青少年运动员成为腰椎峡部裂防治的重点人群。腰椎峡部裂发病率还有较大的种族差异[8]。以腰痛为主诉的患者当中,更多男性患者被诊断为腰椎峡部裂,男性的患病率几乎是女性的2倍[9],这是由于女性要优先考虑排除其他源性腰痛,例如,月经引发的腰痛。然而,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多的被发现发展为腰椎滑脱[10-11],但这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与女性对于腰痛有较高的敏感性而更多的被发现或女性更早进入生长高峰期有关[12]此外,腰椎峡部裂在发病率上有较大的种族差异,不同人种中发病频率为:爱斯基摩人(约40%)、白种人(5%-12%)和非洲裔美国人(1%-3%)[13]

腰椎峡部裂最为普遍的是发生在青少年生长上升期。未成熟的腰椎生长板存在于椎体和骨骺之间,生长板被证实在旋转、伸展动作过程中是最薄弱的部位,同时腰椎的成熟度与腰椎峡部裂的发生相关。也就是说,未成熟的腰椎容易受到剪切力的影响进而引发腰椎峡部裂。腰椎峡部裂很少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在10岁以上的儿童中较为常见,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之后在成年期逐渐保持稳定[14]。临床上就诊最多的患者为青少年运动员,其平均年龄大约在14岁[15-16]

有学者最早提出腰椎峡部裂是关节间疲劳性骨折,其机制是不平衡的剪切力、重复的旋转和屈伸运动[9,17]。应力性骨折是腰椎峡部裂的发病原因之一,存在以下规律:

1)多发生于躯干重复运动的运动员;

2)多发生于躯干自主运动的患者;

3)在胎儿或婴儿中从未发现;

4)在不能活动的患者中未发现;

5)其放射学过程与长骨应力性骨折相似。

通过利用腰椎运动节段(L3-S1)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上下关节突处关节间部的最高应力线,经过研究表明,在伸展和旋转过程中存在高应力;因此得出结论,伸展和旋转可能是诱发关节间部应力性骨折的最重要的腰椎运动。此外,引发腰椎峡部裂先天性因素不可忽略,普遍的观点是,在胚胎期椎弓尚未形成,每个椎体有3个原发性骨化中心:1个中心在椎体,2个中心在神经弓,而骨化中心骨化失败导致小关节面缺陷。因此腰椎峡部裂被认为是当患者直立时,由骨化中心功能障碍引起的先天性发育不良的区域在正常机械应力作用下的结果[15,18]

二、腰椎峡部裂分期与分级

1️依据CT检查分期:CT具备精确的检测度,是评价骨愈合的常用指标。

Fujii等根据峡部裂断端处的断裂情况,如分离距离、边缘、模糊或锐利、是否假关节形成、是否伴有边缘硬化分为早期、进展期和终末期。早期表现为病灶处线状骨吸收缺损进展期表现为有较大骨缺损并可见小碎片终末期表现为峡部断端可见骨硬化性改变或假关节形成。腰椎峡部裂所处节段和缺损的分期是影响保守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处于越早期的峡部裂骨愈合率越高,即腰椎峡部裂的分期越晚,保守治疗效果越差[19]

2️依据MRI检查分级:MRI在评估骨应力损伤方面比CT及骨显像更敏感、更具特异性,在早期损伤或更早阶段的诊断中具备优势。腰椎峡部裂急性损伤时最初表现为骨髓水肿,在早期损伤的关节部表现为T2高信号影。随着损伤的进展,MRI上可见关节间部变薄、碎裂或不规则[20]

根据上述特点,Konz等[10]开发了针对腰椎峡部裂的MRI分类系统:0级(正常)、13级(异常T2高信号影,有或没有骨质破坏)、4级(骨质破坏,无异常T2信号影),其中4级的特点为缺损部位不愈合和(或)硬化形成。

临床上可以同时结合CT和MRI检查结果明确患者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和当前分期。虽然在CT与MRI上的分期并非完全对应关系,但是通过CT的分期可以大致预测可能的MRI分期,例如CT中的终末期表现往往倾向于表现为MRI分期中的3~4级。Hollenberg等[20]发现,MRI中提示为应力反应期的患者,表现为T2高信号(T1未见高信号),而CT中未明显显示骨折;MRI表现为假关节病变的患者均为CT终末期病变;MRI分级为完全性骨折的患者CT表现分级为进行性病变。

通过评价CT分期及MRI上T2信号改变与骨愈合之间关系,发现CT上早期影像表现和MRI上T2高信号改变均可以作为骨愈合的预测指标;其中CT处于早期的腰椎峡部裂患者的MRI表现均为代表骨髓水肿的T2高信号影[21]。经过3个月限制活动及佩戴支具等保守治疗,处于早期的患者的骨愈合率(86.7%)高于处于进展期合并高信号影改变的患者的骨愈合率(60.0%)。而MRI上未出现高信号影的进展期和终末期的患者3个月保守治疗后均未实现骨愈合。预裂期被定义为比早期更早的阶段,此时CT没有明显骨折征象,但可见MRI有骨髓水肿征象,即仅有MRI表现T2高信号,在这一阶段单侧峡部裂骨愈合率为100%。通过早期的MRI成像,可以将腰椎峡部裂更加可视化,减少漏诊的终末期患者的数量[22]

除了上述横断面分期,有人提出矢状面的影像分期方法,主要根据是否可见骨吸收线、骨折线是否超过椎板厚度的1/2及是否完全骨折进行逐级分期。结合矢状面和轴向切片观察并分期有利于发现早期峡部裂,根据其特点对应关系如下:

0期定义为CT未见骨折线及MRIT2高信号;

1、2期MRIT2均为高信号,区别在于2期完全骨折;

3期定义为CT完全骨折同时MRIT2高信号消失[23]

Tatsumura等[14]利用上述2种切面分期法进行分类研究,对142例研究对象和189例病变进行保守治疗,包括限制活动,佩戴前软后硬的支具和物理治疗,保守治疗时间以MRI骨髓水肿消失为止,结果显示患者总的骨愈合率为76%(144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06d;其中横断面分期愈合率为:预裂期(92%)、早期(84%)、进展期(51%);矢状面切片分期愈合率为:0期(87%),1a期(90%),1b期(83%),1c期(81%),2期(45%),2期病变骨愈合率明显低于其他阶段。0~1期、预裂期和早期保守治疗的骨愈合率远高于进展期、2期。因此在上述阶段时及时发现、诊断并尽早进行保守治疗对于实现骨愈合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对于处于后者的阶段,应清晰认识到,保守治疗成功几率较低,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以便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综上,MRI有助于发现早期或隐性峡部裂,可以加入在青少年腰痛患者普查手段中,特别是对于以腰痛为主诉的青少年运动员,应该推荐进行MRI检查,以便尽早在进入终末期之前介入治疗。CT往往作为评估骨愈合的首选检查,便于进行分期诊断。当患者处于终末期或有假关节形成时,往往提示保守治疗成功预期较低,应该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保守治疗效果可能不佳,以便患者更早地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值得一提的是,CT提示骨愈合仅作为是否需要进一步手术治疗的参考标准之一,若患者在动力位X线评估下腰椎处于稳定状态或不具有进一步滑脱风险时,例如腰椎依托强大腰背肌维持稳定、腰椎通过骨质增生形成骨桥连接达成腰椎稳定,在上述情况下即便CT没有实现骨愈合只要明确腰椎稳定情况下仍可无需手术治疗[24]

三、腰椎峡部裂的保守治疗手段

腰椎峡部裂因青少年运动员患者居多,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青少年时期运动量大;

2)极少伴有椎间盘退变或有早期轻度退变;

3)较少伴有腰椎滑脱,或仅有轻度滑脱;

4)往往不伴有下肢神经功能异常;

5)多数患者不需要手术治疗,即可缓解症状;

6)手术治疗者,多数不需要减压处理。

保守治疗的关键在于防止腰椎继续旋转、过伸避免进一步加重病情。保守治疗手段包括:限制活动、佩戴支具、物理治疗、口服止痛药等。Wiltse等[25]报道,在保守治疗下患者可实现峡部处的骨愈合,而不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生物力学研究表明,通过对腰椎运动时峡部的应力集中分析,腰椎峡部裂是由腹侧的应力性骨折开始的,如过伸和旋转动作。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坚硬的躯干支撑可以很好地限制这些过度运动。

1️限制活动:腰椎峡部裂患者一经诊断,就应要求患者停止体育活动。活动限制的持续时间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上病变部位的表现。

如果CT显示早期或进展性病变,提示有相当好的愈合潜力,建议患者限制活动3个月,这是在系列成像研究中所明确的病变部位愈合的最短时间[26]。如果患者处于终末期腰椎峡部裂,例如可见假关节形成,其实现骨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在上述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议患者休息并佩戴刚性支具直至腰痛症状消退[26]

如果CT未见峡部裂,仅MRI可见高信号影的情况下,此时峡部被认为是处于应力反应期,这可能比早期出现骨折线的时候愈合得更快,有病例报道患者在休息小于3个月时开始康复。然而,关于这一人群骨愈合相关研究很少。如果限制活动后腰痛症状没有解决,建议在之后2周使用硬质支具[28]。当运动员可以在无腰痛情况下充分地进行特定的运动训练时,可以重新返回正常的训练活动。

一般来说,康复需要2~4个月才能完成,在诊断为峡部裂之后约5~7个月可以恢复运动[16,27]。终末期患者往往难以实现骨性愈合[29]。然而,有趣的是,缺损部位的非骨性愈合可能不会对患者整体短期结果或运动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在前瞻性研究中发现,无骨性愈合的运动员仍然有良好的临床结果和较高重返运动的比率[19-20,30-31]。这可能是终末期骨缺损处发生了纤维性、非骨性愈合从而达到了稳定缺陷和防止疼痛的作用[28,32]。因此,治疗无症状的终末期峡部裂患者时,治疗目标不应再过分关注骨愈合,不建议限制其活动或佩戴支具,可以建议患者进行适当运动[3,33]

2️佩戴支具:支具佩戴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限制患者活动,约束患者进行过度、不必要的躯体旋转及伸展,其选择也从过去传统的Damen型弹性紧身胸衣发展为胸腰骶支具(Boston支具等)。根据支具的材质不同也被分为软支具和硬支具,通过对比不同支具的生物力学及患者佩戴后情况,软性支具具有更佳的舒适性且经济、方便,适用于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佩戴。硬支具在限制伸展、屈曲和旋转效果上更具优势,但是由于其坚硬性及紧密性会影响佩戴的依从性,因此在支具选择上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患者佩戴支具的类型[21]Fujimoto等[34]对软硬支具进行了对比,以选取出最合适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支具类型,并且发现对于早期和进展期峡部裂的患者,硬支具的骨愈合率高于软支具,而软支具更适于晚期患者、已实现骨愈合患者以及恢复活动前准备的患者。

通过一定时间佩戴支具后,患者骨折处可以实现骨愈合,这一点已得到证明。另有人研究了185例以背痛为主诉的腰椎峡部裂青少年患者,均在初次发现峡部裂时要求其停止运动并佩戴传统的Damen型弹性紧身胸衣3~6个月[34]。当随诊过程中患者的影像学有骨愈合表现时,将患者佩戴支具更换为一种限制过伸、允许屈曲的类型。经过3~6个月的支具佩戴,185例患者中有119例病变处于早期阶段,其中有87例病变(73.0%)实现骨愈合。109例处于进展期的病变,骨愈合的病变数为42例(38.5%)。118例病变处于终末期腰椎峡部裂患者均没有骨愈合(0%)。此外,该研究提示双侧峡部裂患者早期愈合率明显高于进展期。通过研究239例腰椎峡部裂患者在佩戴Damen型胸衣后骨缺损的愈合率发现,早期病变的愈合率远高于进展期和终末期的病变。另外,注意到L4腰椎峡部裂的愈合率(62.9%)高于L5(8.8%)。由此,当患者处于早期分期时佩戴Damen型胸衣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骨愈合率,及早地发现并实施支具佩戴有助于提高疗效。

Fujii等[19]使用低位腰骶硬支具进行固定,固定的平均时间从3.2个月到5.7个月。早期愈合率为94%,进展期愈合率为46%,以及终末期骨愈合率为0%。Sakai等[21]的研究使用了与Sairyo等[32]相同类型支具,其中23例为早期或进展期,27例为应力反应期,10例为终末期,其骨愈合率为早期(93.8%),进展期(80.0%),终末期(0%)。由上述研究可知低位腰骶硬支具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早期和进展期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Virkki等[21]认为Boston支具(一种高位的胸腰骶支具)与低位支具在治疗疗效上没有差异。在结束治疗时实现骨愈合的患者有82.6%处于早期,28.9%处于进展期,0%处于终末期。与低位支具相比,高位支具似乎并不会提高腰椎峡部裂的骨愈合率。以上研究表明,处于终末期或形成假关节的患者在经过支具治疗后均无法实现骨愈合,可以认为骨折的严重程度即所处分期是影响峡部裂骨愈合概率的重要因素。虽然终末期腰椎峡部裂患者在佩戴支具后骨愈合率预期不佳,但支具通过稳定峡部缺损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症状,避免进一步发展、加重。

3️核心肌群锻炼和物理治疗:加强核心肌肉群锻炼有助于提高躯体稳定性并缓解腰背痛症状。躯体稳定性有赖于躯体的平衡,躯体平衡有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之分。静态平衡是身体保持某个特定姿势的能力,由肌肉的等长收缩来维持姿势稳定;动态平衡是指身体对抗外力作用且能达到新的平衡的能力,由肌肉的等张收缩来完成[36]

腰椎峡部裂患者多数因腰背痛前往医院就诊而被发现,病情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腰背肌痉挛、腘绳肌紧绷。腘绳肌紧张会影响骨盆、臀膝运动从而会增加一些限制平衡的腰椎代偿运动进而导致腰椎峡部负荷加重。腘绳肌紧张被认为是引起腰痛的病理机制之一[37]。因此,可以通过克服紧绷的腘绳肌来实现骨盆主导的运动以减少腰椎运动,从而改善腰痛。折刀式拉伸是一种主动-静态的拉伸,可以有效提高腘绳肌的灵活性,实现缓解腘绳肌从而实现缓解腰痛症状[38]。一些低冲击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椭圆机训练、游泳和步行可以达到腰痛症状长期的缓解[39]。另外,有研究表明,躯干肌群锻炼可以帮助患者在保守治疗结束后更快地恢复并适应原来的体育运动。而且,伸展范围内的躯干伸展肌力可能是恢复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40]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脊髓电刺激及低频脉冲超声等。脊髓电刺激应用在治疗慢性腰痛中。脊髓电刺激主要原理是通过电刺激背柱核中的Aα纤维,抑制Aδ和C纤维的疼痛信号。此外,脊髓电刺激也被证实参与胆碱能系统、改善周围血流和调整感觉皮质及丘脑活动,从而实现缓解疼痛的目的[41]。有研究表明脊髓电刺激应用于椎板切除术后综合征、周围神经疼痛及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治疗成功率在63%~75%,且在缓解疼痛方面优于药物[42]。因此脊髓电刺激还可以减少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等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43-44]

目前,脊髓电刺激在腰椎峡部裂的腰痛治疗报道尚缺乏,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低频脉冲超声在增加骨愈合率方面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进展期骨折中,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加速骨膜新生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骨折的愈合。低频脉冲超声将进展期骨折的患者的骨愈合百分率从10%增加到67%。另一项针对脊椎裂运动员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低频脉冲超声将恢复运动所需的时间减少了72%,从平均167d减少到61d[45]。如果这种治疗方式能够被用于腰椎峡部裂患者的治疗,那么保守治疗有望实现更高的骨愈合率和更短的治疗期。

不同的临床研究及报道存在异质性,目前对非手术治疗方式最优的方案尚未达成一致。由于缺乏关于腰椎峡部裂的诊疗管理的大规模临床对照试验,不同研究中治疗内容的选择、治疗周期的界定等方面仍然存有争议。因此,针对大多数腰椎峡部裂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功能受限情况、影像学分期及受损节段进行综合分析,并不存在统一的治疗方案[46-47]。评估保守治疗的疗效可以从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入手。在保持腰椎稳定性的情况下,腰痛症状的消失可以作为终止保守治疗的指标,不必严格追求实现骨愈合。目前主流观点认为,CT下观察到骨愈合是评估保守治疗成功与否及决定停止治疗的有效指标,这是因为腰椎峡部裂具备进展为腰椎滑脱的可能,骨愈合后可以很好地避免滑脱的发生及手术干预。

Goetzinger等[48]提出了渐进行治疗的管理模式,并认为这是急性峡部裂后治疗的重要一环,建立在充分了解患者身体和情绪的成熟度(即理解护理概念的能力、运动依从性)和社会因素(即家庭或社会支持、访问依从性)基础上,结合各项评估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时机进行运动治疗。通过评估患者的疼痛及功能有助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主要的评估方法有视觉模拟疼痛量表、线性模拟功能量表、患者特异性功能量表、米歇尔功能量表以及萨尔曼运动系统运动病理模型[49-51]。在完成评估后,患者就需要进入早期运动,其核心是疼痛管理和患者教育,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疾病的加重因素,理解各项锻炼的背后原因消除恐惧和焦虑,同时减少患者对疼痛的过分关注。

有关于支具在保守治疗当中的作用,其本质与限制活动无异,但单纯限制活动往往需要患者具备极高的医从性。有研究对67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观察,这些患者采用波士顿支具治疗6个月,期间允许患者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运动。结果显示,78%的患者腰痛症状得以缓解,但仅18%患者实现了骨愈合[29]。与该研究不同的是,Blanda等[52]要求患者佩戴支具并禁止进行体育活动,腰痛的缓解率达到了92%,骨愈合率37%。就否佩戴支具进行了研究,患者均予限制活动,结果显示佩戴支具患者比未佩戴者获得了更好的预后。但研究中由于佩戴支具患者往往比未佩戴支具患者治疗周期更长,并不能简单将治疗效果的提高归因于支具,也并不能明确更好的预后与支具本身还是更长的休息时间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限制活动与支具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保守治疗的最终疗效。

进展期、L5节段、双侧病变和对侧终末期病变是骨愈合的危险因素[53-54]。研究发现了结构环概念,即在正常的椎管中,椎体后壁、椎弓根和椎弓形成环状结构,正常情况下结构环机械负荷分布均匀[55-56]。研究认为双侧峡部裂多数由一侧峡部裂演化而来,即首先出现一侧峡部裂,从而逐步发展为一侧的终末期改变(假关节形成)。患者初次发病时,对于腰痛较低的警觉性和医生检查的遗漏是腰椎峡部裂演化为终末期的危险因素;同时一旦对侧出现急性骨折时,这可能会使得结构环受力不均,最终出现一侧终末期表现,形成假关节,对侧MRI提示骨髓水肿或CT早期改变的征象。一旦进入终末期峡部裂患者接受保守治疗,效果往往难以满意。

因此,当患者存在一个及以上的危险因素时,医生应高度警惕保守治疗失败的可能性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此外,一项晚期保守治疗研究,1例处于晚期峡部裂合并I度滑脱的患者在经过卧床休息、止痛及腰背肌锻炼2个月后恢复正常生活并在5个月复查中发现CT提示出现骨愈合[57]。说明即便晚期有症状患者在经过严格保守治疗下,仍有治疗成功的可能[18,58-60]。由于有关晚期峡部裂的保守治疗报道较少,保守治疗在晚期峡部裂患者中的疗效分析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虽然,大部分峡部裂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可以实现骨愈合,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情况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青少年运动员患者,往往会在保守治疗后更早地恢复到原来的运动。保守治疗后复发与过早结束治疗有关,然而又暂时缺少明确的证据。此外,有研究表明屈伸运动及剪切力作用在未成熟的腰椎的生长板,从而引发腰椎峡部裂。同时可以通过评估生长板MRI上的病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峡部裂[58]。因此,建议一旦恢复运动就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属复发的可能性,一旦出现腰痛时应及时返院复查完善影像学检查,MRI可以为医生提供早期病变证据。

治疗后定期复查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一般而言,对于患有单侧峡部裂同时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及成人,不需要进行常规的随访复查。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如果治疗前存在双侧峡部裂和(或)腰椎滑脱,则需要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常规复查,直到骨骼发育成熟。如果患者在治疗后腰痛症状仍未能缓解,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或其他检查,例如,重复进行CT来评估愈合的程度,或者利用MRI来寻找其他可能腰痛相关疾病[30,39]

腰椎峡部裂的保守治疗常规是通过限制活动、佩戴支具、核心肌群锻炼及物理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骨愈合。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在缓解腰痛上没有差异。不过由于保守治疗的相关研究可能缺乏盲法评估者、对照组以及患者医从性低,保守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对比尚不明确。保守治疗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手术,减轻患者可能遭受的创伤及经济负担,且较高的治疗成功率使得保守治疗毫无疑问成为腰椎峡部裂的首选治疗方案。随着影像学在保守治疗峡部裂研究的深入,充分利用MRI可以在早期或预裂期发现病灶。流行病学调查提示,青少年运动员是腰椎峡部裂的高发群体,因此也是保守治疗应用的重点对象。如何通过尽量简单的、无创的治疗方式让患者尽早恢复到原来的体育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将MRI用于青少年运动员腰痛普查中,在预裂期及早期介入保守治疗或许是未来腰椎峡部裂防治的重要手段。临床医生可以透过CT对峡部裂的分期预判保守治疗的疗效,同时针对腰椎峡部裂患者进行个性化、阶梯化治疗。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指征应该严格进行把控,保守治疗后腰痛症状不能缓解、出现神经症状,如臀部疼痛、大腿后侧放射痛等,腰椎不稳例如外伤性引起的或者先天性引起合并腰椎滑脱超过三度的有进行性滑脱加重风险者,方考虑手术治疗,达到减轻疼痛、恢复神经功能和预防进一步神经损伤的目的。

随着对腰椎峡部裂的病因、病理机制、分类分期的研究不断深入,保守治疗峡部裂方案得以完善,对患者进行个性化、阶梯化的系统化保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成功率。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临床对照研究数据作为支撑,保守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最优解尚未形成专家共识,因此制定腰椎峡部裂系统化诊治方案是未来的发展关键。此外,关于保守治疗愈合后复发及后续患者功能恢复的随访调查研究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