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精选|骨盆骨折治疗的三大要点及进展分析
2023-07-19 文章来源:骨科 作者:张立海 点击量:3497 我要说
骨盆骨折是累及骨盆环(骶骨、髂骨、耻骨与坐骨)的骨折,其严重程度常与暴力程度呈正相关。骨盆骨折占所有创伤性骨折的3%~5%,其中三分之二合并有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仅有三分之一为孤立性骨盆骨折。据国内外文献统计,骨盆骨折致伤因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道路伤、高处坠落伤、运动伤、摔伤。骨盆骨折通常合并头、胸、腹损伤以及血管损伤,以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常大于25分,总体死亡率高达8%~15%。无论骨盆创伤的严重程度如何,诊断和治疗都必须按照损伤控制原则以及损伤最小化、功能最大化的策略进行,而不能只关注骨盆骨折本身。笔者从个人对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出发,并结合近年来相关技术的进展,来谈谈个人对骨盆骨折的认识。
一、以救为先,确保生命稳定
(一)现场救治
骨盆骨折常为高暴力致伤,常伴有循环不稳定。受伤地点通常为道路、工地等远离医疗场所的地方。有报道称如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30%的病人则死亡于途中,所以现场救治显得格外重要。现场救治中,即便无法明确骨盆骨折的移位情况,仍然推荐使用床单、布料将骨盆捆扎固定,或者使用胶带,将双下肢固定于内旋部位,限制外旋和下肢屈曲活动。急救车到达后,应及时给予吸氧、大剂量补液、心电监护等。
另一种环境更少见,比如烧伤、爆炸伤甚至是战创伤。与日常环境中的骨盆骨折不同,烧伤、爆炸伤甚至是战创伤的骨盆骨折能量更高,机制更复杂,开放损伤可能性更大。但现场救治原则是相似的,初始管理包括止血,以及优先处理危重损伤和稳定骨盆环,并对开放性损伤进行消毒包扎,然后尽快转运。
(二)急诊救治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通常是指血压<90mmHg和心率≥120bpm,体格检查有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潮湿、毛细血管充盈减少),意识水平改变和/或呼吸急促,需要输血4 IU以上,以及出现明显的碱缺乏(≤6mmol/L)。由于快速大量的失血,同时又难以止血与合并其他多部位严重损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病人的死亡率可达40%,甚至更高。出于这些原因,以创伤外科医生、骨科医生、介入科医生、影像科医生、麻醉师、ICU医生、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和泌尿科医生,急诊多学科会诊、联合救治,对于管理复苏、控制出血和稳定骨盆环至关重要。
国内外有很多成熟的骨盆骨折处置急诊流程,虽然因地区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同而各异,但基本要素大同小异:①评估伤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是否合并其他合并伤,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与腹部穿刺);②初步稳定骨盆环(床单、骨盆兜或外架);③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进行复苏治疗(快速补液、输血、血管活性药物);④合并损伤的处理;⑤影像学检查;⑥视情况决定行血管造影栓塞(AE)、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骨盆填塞(PP)与外固定架固定;⑦高级生命支持等。
(三)骨盆创伤分级
复杂的骨盆骨折是最危险和最致命的创伤疾病之一。不应该只关注损伤机制、骨盆环的解剖模式和需要手术固定的前、后环稳定性(这恰恰是骨科医生常坠入的陷阱),最佳治疗策略应考虑血液动力学状态,同时兼顾骨盆环的解剖损伤和相关损伤。骨盆创伤病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获得骨盆环机械稳定性。因此,骨盆创伤的治疗必须是多学科的,并且最终应基于病人的生理学和损伤的解剖结构进行治疗。2017年,世界急诊外科学会(WSES)对骨盆创伤提出了新的分类和管理指南。
轻微(WSES Ⅰ级),为血液动力学和骨盆环稳定性骨折(包括APC Ⅰ-LC Ⅰ),该类病人急诊无需特殊处理,补液联合简单固定即可。
中度(WSESⅡ、Ⅲ级),为血液动力学稳定,但骨盆环不稳定(包括LC Ⅱ/Ⅲ-APC Ⅱ/Ⅲ),该类病人在受伤现场即需要骨盆带/床单固定,在急诊如CT提示血管破裂,则需要造影栓塞。如进手术室,则同时行前环固定;如有垂直不稳定,则需要辅助固定后环。
严重(WSES Ⅳ级),为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同时骨盆环亦不稳定(所有骨折类型,但多数为双侧旋转/垂直不稳定),通常需要抢救复苏,联合使用骨盆带/床单固定,介入科干预(AE或REBOA),骨盆填塞。
二、恢复解剖,确保结构稳定
(一)复位
骨盆骨折的复位是骨盆骨折手术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通常为三维立体空间的移位,同时骨盆周围有丰厚的肌肉、复杂的韧带附着,所以骨盆骨折复位难度大于其他骨折。因此,术前良好的骨牵引必不可少。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盆骨折的复位,由开放转为闭合,由有创变为微创,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Anglen报道的Starr外架技术。原理是将病人骨盆固定于手术床和复位外架,通过LC Ⅱ螺钉、髂骨翼或者髋臼顶Shanz钉、大粗隆牵引螺钉,将移位的骨折先解锁、再复位、然后临时固定,实现微创复位的目的。
(二)固定
治疗骨盆骨折的经典固定方式包括内固定(以接骨板为代表)和外固定(以骨盆前环外架、后环“C”钳为代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盆骨折的微创固定成为现实。而且经过生物力学论证和循证医学支持,微创固定达到了既往经典固定的临床效果。
1、骶髂固定
常见的骶髂固定包括骶髂螺钉、骶骨螺栓、骶髂接骨板等。得益于透视技术的改进,骶髂关节螺钉是最常用的微创、有效的后环固定技术。既往生物力学表明,2枚单边的骶髂螺钉或者1枚贯穿双侧的骶髂关节螺钉,可有效避免骶髂关节移位。
2、内置外固定架
内置外固定架是经典骨盆前环外架的改良版,置于腹部肌肉深层,无需钉道护理,容许病人起床、坐立、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手术操作简单易行,而且力学强度不亚于钢板内固定,成为固定骨盆前环骨折脱位的首选。
3、螺钉通道技术
骨盆前柱和后柱均有骨通道,因透视技术的发展,使得螺钉固定骨盆前环成为可能,根据置钉方向分为顺行螺钉和逆行螺钉。逆行螺钉简单、微创,尤其适用于双侧耻骨支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骨盆骨折,该技术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固定强度满意,可促使病人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4、髂腰固定
“H”型或“U”型骨盆骨折/脱位是一种严重的损伤,以坠落伤为主要致伤原因,常累及到腰椎-骶骨-髂骨(环骨盆区域)的稳定性。因需要手术处理腰椎,常选择俯卧位,延长腰椎的尾端切口,可暴露骶骨、髂骨。髂腰钉棒系统,以及反向骶髂螺钉置钉联合髂腰固定,可有效增加“H”型骨盆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三、精细微创,确保切口稳定
近些年导航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使得可视化骨盆骨折复位成为可能。日本学者Takao等使用3D透视导航实现了精准复位、经皮置钉,明显地提高了解剖复位率、降低了射线暴露、减少了术中出血。笔者医院骨盆手术团队,采取直观图像联合达芬奇微创技术,成功治疗合并骶丛神经损伤的骨盆骨折,既提高了复位质量,又减少了对局部软组织的剥离和骚扰,减少了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积极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四、结语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和急救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诊断、手术技术和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骨盆骨折这个严重损伤疾病的诊治和管理,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治疗结果显著改善。但同时给我们以提示,我们骨科医生的关注点,除了骨盆环的解剖外,应当对血流动力学和合并损伤保持清醒。此外,我们骨科医生要和工程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学科多沟通,深入学习,促进学科交融,产生创新想法,并得以转化、应用于临床,使更多的骨盆骨折病人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残率。
引用格式:张立海. 骨盆骨折的要点和进展分析[J]. 骨科, 2023, 14(3): 197⁃199. DOI:10.3969/j.issn.1674⁃8573.2023.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