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困难才越凸显出人的价值
2015-06-03 文章来源:健康报 李阳和 我要说
医患冲突应有更合理的解决之道
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去年发生杀医伤医事件155起,并表示,对于摆放花圈、焚烧纸钱、堵塞大门等方式扰乱医疗秩序造成严重损失或情节严重的,以及无端猜疑、蓄意报复、犯罪手段残忍或故意扩大事态、寻衅滋事的,法院将坚持依法惩处。
消息一出,医务界多持力挺态度。当然,也有人表示,医患矛盾上升到打医杀医的地步,应正视这背后的问题。网友“精神科啊乱”认为,“医患纠纷涉及的原因真的是方方面面,只希望都能彼此多一分理解,都能站到对方的立场想一想。”
解决医闹仅靠严惩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网友“奔跑吧域名”认为还应“推进医改,减少医死患者的源头,把救死扶伤发扬光大,相信医闹事件也会越来越少”。“夕陽__武士”则提出,“关键是破除医疗系统的一切明里暗里的垄断”,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这样“医生护士的服务态度会极大改善,患者享受了更好的服务,花费更低的价格,自然心平气和”。
而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患者和医院都应寻求更合理更公平的解决之道,“迷途的三哥”寄希望于“有独立第三方来鉴定医疗责任”,这样“老百姓可能会平静很多”。
要学会抚慰患者精神上的痛苦
5月25日,浙江温岭杀医案凶手连恩青被执行死刑,连恩青书写给家人的部分信件随之在网上公开。在一封家信中,连恩青说死刑让他可以解脱鼻部疾病“难以忍受的折磨”,他甚至称死刑是“最好最完美的方式”。显然,对于自己的暴行,连恩青至死并未表现出一点悔意。
死,也许是对连恩青的一种解脱,也是对被害医生的一种正义安慰。“温岭杀医案”虽然画上了句号,但留下来的,还应该有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反思。
网友“胖脸蛋儿Victoria”分析说,连恩青的悲剧可能与手术后造成的空鼻症有关,而“空鼻症让人生不如死”,他希望“大家都能关注空鼻症群体”。“手机用户3237453694”也认为连恩青的鼻子肯定是还有问题,以至做出了他自己觉得解气的事,“这就是精神病大于身体疾病了”。
“呼天八月”叹道,连恩青是“罪有应得”, 但这个悲剧也给医务人员提了醒,对于患者因病而致的痛苦,尤其是精神上、心理上所遭受的痛苦不应该漠视,“大国医改梦”建议医务界要学会抚慰患者精神上的痛苦,“从心灵上去感化他”。
杀医案也促使网友进一步思考医患信任与沟通的问题。杨育才建议可由“独立于医院和病人的第三方介入沟通”,这样,在医患间就有了一层“缓冲地带”——既可以保证医生专注看病,也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对患者进行解释,降低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度。
儿科医生“逃亡”,患儿何处就医
近日,儿科医生罗涛一篇“儿科医生纷纷逃亡,留守同仁苦苦撑场”的帖子在网站曝出,再次引发人们对儿科医生境遇的关注。文中说道,进入本世纪,由于社会变迁,儿科高风险、高强度,低报酬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儿科医生为了自保,频频跳槽。许多一级公立医院甚至部分二级公立医院都取消了儿科,可供孩子们就诊的医疗机构日渐减少,患儿便向还在运转的儿科蜂拥而至。之前,也有报道说,福建厦门市多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出现集体离职现象,有的儿科病房甚至空无一人。
“太累了,逃命吧!”“孩子们倒是挺可爱的,可他们的家长太可怕了!惹不起,还躲不起?”“我已经为患儿献了青春,不能献终身。”这些吐槽,道出了部分儿科医生离职的原因。“路漫漫牙医”对儿科医生的逃离表示声援,“这样的环境,我支持他们走人,何苦?”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患儿何处就医,找谁看病?网友“自有自在_”不无担忧地说:“医生逃亡,患者遭殃。” 儿科医生荒愈演愈烈,有网友希望能借此倒逼医疗体制改革,来解决这一现实困境。
“烧伤超人阿宝”直言,“作为白色暴力重灾区,多年来儿科医生大量流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大城市儿科排队几个钟头已是常态。”他甚至预言,“ 中国现有医疗体制的崩溃和变革,将从儿科医生大规模短缺引发的社会动荡开始”。
也有为仍在坚守的儿科医生加油的。“患者多、收入少、受委屈,不是放弃的理由,越是困难才越凸显出人的价值。在当今中国,坚守一分理想并一直保持最初的热忱的人是伟大的,这种快乐从别处无法获得。”相信“aimei姐”的这番恳切之词会打动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