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8句话,读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2015-05-09   文章来源:健康报 新华网    我要说

  5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和20144月下发的《关于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相比,发文机关由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五部门,升格为国务院办公厅。这说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的范畴,对中央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具有规范制约作用。

  下面我们用8句话,提炼出文件中和大家最相关的信息。


  1. 今年在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政府制定补偿办法,投入纳入财政预算。

  2. 每个县(市)办好12所县级公立医院,其他医院转型、整合或改制。

  3.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县级医院,医院取消行政级别,院长收入不与医院的经济收入直接挂钩。

  4. 药品价格还要降,医疗服务价格有涨有跌,总体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总体上群众负担不增加。

  5. 医保对医生的监管将越来越严格,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医生除了看病还得会算账。

  6. 县级医院医生评职称要淡化论文和外语要求,为了让收入水平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国家要出台医务人员薪酬改革方案。

  7. 县级医院收入不是增长的越快越好,明年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要下降,患者自掏腰包的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要下降。

  8. 县医院按照“填平补齐”加强能力建设,患者在县里看到城市三级医院专家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


  我们还对近几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文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文件的详细对比解读,请查看今天推送的另一篇文章《最全面的细节!一文详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文件(附近年政策对比分析)》。








专家解读︱就地能看病 大病不出县


中国政府网8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15年,在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看大病、解难症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努力让群众就地就医。

  当前,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自2012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破除以药补医成果尚需巩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医疗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改革的综合性和联动性有待增强”等问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细化完善政策措施,持续拓展深化改革”。


  拿药“开刀”:打掉药价虚高


  针对饱受诟病的以药补医问题,文件提出“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推进医药分开”;“县级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补助,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文件拿药“开刀”,这点抓得很准。首先要打掉药价虚高,打掉以后,用这部分钱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方式去激励医务人员,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患者用更低的价格享受药品服务,最终使百姓受益。破除以药补医的成功标志应该是药品的虚高空间被挤掉,医院收入结构有所调整,不再以药品、耗材作为主要收入。
  “破除以药补医是医改的核心问题,由来已久,不能回避和等待。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就难以取得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认为,文件提出要“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医改“补上了很重要的一课”。此外,文件还提出要理顺价格体系,落实政府责任,这也是摸到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脉络,改革的逻辑、次序也更清晰。


  分级诊疗:提升基层服务


  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无人问津的恶性循环一直难以破解。这次出台的文件提出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推动医疗资源集约化配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等措施,在不少专家看来是一个“亮点”。
  “分级诊疗是医改新的战略布局。”王虎峰说,过去我们把分级诊疗看成是一项措施,现在认识到分级诊疗是一个整体的新的医疗服务体系的调整,这说明我国的医改正在不断深化、总结、摸索规律。
  吴明认为,分级诊疗问题不解决,病人都去大医院,无疑会增加百姓看病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交通费、住宿费等),还会导致医保支出增高,加剧大医院的“假性”资源短缺和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同时,病人越往大医院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就会越发下降,医生找不到自身价值,影响到基层队伍的稳定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分级诊疗可以带动整个医疗体系的变化,减少目前大医院对基层卫生机构骨干和患者的“虹吸”现象。
  唯有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才能真正让群众在基层医院就诊安心。王虎峰强调,在文件中改革任务的第一方面就是强调“优化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对县级医院功能定位等进行设定,以及鼓励和引进社会资本,这是前所未有的。


  综合改革:激发基层活力


  文件提出的“深化综合改革”也是一大亮点。吴明说,过去讲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大家理解得更偏向硬件建设。这次综合改革中的第一条就是“调动积极性”,调动基层医生看病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不仅能留住病人,医生也可以体现其自身价值。
  王虎峰指出,以往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一直在提“维护公益性”,主要是说要发挥好的功能,让患者受益。但同时还应看到,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医生的利益。如果仅仅强调维护患者利益,医生积极性调动不够的话,很难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医改也就很难推进,这次文件提出“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这样的说法体现了供需双方并重。既要关照好患者利益,又要充分考虑到医疗服务者的积极性,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还要考虑实际国情,让公立医院改革能持续健康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