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眼中的鲁凯伍教授

2015-01-13   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我要说

   2015年1月12日,我院脊柱骨科主任医师鲁凯伍教授突发脑出血去世,得知此突发消息,全院上下都深感悲痛。

微创技术相当成熟

   鲁凯伍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谦虚、非常努力的教授。过去我们科在微创方面一直是空白,自他接手微创工作后,他开始一边摸索一边学习,去各个医院观摩后,回来自己独立做微创手术。经过多年努力,现在他的微创技术相当成熟,在他每年的手术中,微创手术占据50%以上。(陈建庭 教授)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患者互动

   鲁教授是我们科一位年轻的医疗组长,他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与患者互动,并经常在网站上发布一些科普的文章,介绍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知识,还在网上解答了很多病友的提问。很多在我们科室做过手术的病人也都会到网上给鲁教授好评,这个工作他做了大概近5年的时间。大家上网一搜“椎间盘突出症”都会搜到鲁教授的名字。(王海明 医师)

不厌其烦地为患者解答疑问

   我经常看到他在办公室里面给病人讲解病情和介绍手术步骤,我认为这个对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病人都很想了解这部分内容,所以鲁教授会主动给他们讲解。不仅如此,我们的出院调查问卷显示,患者对鲁教授的评价也都非常好,他每天早晚都会带着他的组员查一次房。(张雪梅 护师)

对后辈关爱有加,亦师亦友

  回想6年多前,第一次和您单独聊天,刚入脊柱外科门的我向您请教如何发展,因为我觉得您年轻,没有架子,最像一个大哥哥。您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我,颈椎尽量走前路,腰椎尽量走后路,减压、融合、固定三部曲。这些话我现在仍然牢牢记着,因为正是这几句话把我领入脊柱外科这个大海。

  3年多前我们医疗组成立,宣布我跟着您学习的时候,我无比兴奋,因为这是一个年轻医生都羡慕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您在脊柱微创手术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对大型脊柱手术也是游刃有余,参加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壮举让我们知道您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

  而您的随和、毫无架子更令大家称道。3年多的时间,您没有一次训斥过我,虽然我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您总是把责任揽过去,然后再和我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在您的悉心教导下,我的手术技术飞速进步,而您放手不放眼,让我有越来越多的独立操作机会,让我体会到为病人解除痛苦后那种不可替代的成就感。

  今年两台严重颈椎后突畸形的病人,我们一起看书查文献,反复推敲手术方案,和病人家属多次沟通手术风险,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免费用,申请慈善基金资助。最终两个病人手术效果都很好,非常满意出院。还有去年那300多台手术,全科最短的平均住院日,意味着您全力以赴,一心扑在工作上。可惜上天不开眼,您已经看不到病人复诊时的微笑,听不到家属的感谢了。

  腰突网受过您恩惠的病人,都送来最沉痛的哀悼。跟您进修学习过的全国各地医生,我们办学习班您手把手教过的学员,莫不惋惜一位好老师的离去。

   我的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也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您在生活上也给我和我的家人太多太多的关怀和帮助。我夫人怀孕期间状况不断,您的关心让我们平安度过那段危险时期。甚至我们宝宝第一次回家,都是坐您的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您的音容笑貌,只是泪水让您的笑容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真切。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正值壮年的您突然离去,是脊柱外科学界的损失,是我们科室的损失,是病人的损失。而最心痛的,莫过于您的家人。我不敢想象,顶梁柱的倒下让您夫人和女儿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去年12月听到脊柱微创领域大牛白一冰教授离世的消息的时候,您跟我说过要放慢工作节奏,有时间要去打打球,锻炼身体。可惜您根本停不下来,没有警惕身体发出的细微警报。病房,手术室,门诊,教室,再也看不到您高大的身影。惟愿身在天堂的您,安静享受闲下来的时光吧。呜呼哀哉!(程勇泉 鲁凯伍教授的同组医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