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自拍事件冷静后, 医生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2014-12-27 文章来源:健康报   我要说

  背景:12月21日,西安凤城医院一组手术室自拍照被曝光,先是引起网友的广泛批评;接着“涉事医生:7小时完成高难度手术很激动”、“涉事病人:知道医生拍照,也同意了”等报道陆续推出,舆情又发生逆转,转变成一片感动和同情。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不能被网络舆论“绑架”,被公众情绪带着跑,而应立足专业理性思考。该事件之所以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和一波三折的评论,根源在于社会对医疗行业缺乏信任。重建互信的根本解决办法就是,规范我们的医疗行为。

  手术室自拍事件 医生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不能带手机进手术室是规矩

  上海东方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 谭 军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医疗场所,原卫生部明文规定不让带手机进手术室,但估计有约60%的医生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医院在不断提醒大家:不能带手机进手术室和诊室。上级下来检查和医院自查也都会检查到这一项,但大家做得并不好。

  不让带手机进去的原因有几点:第一,手术室的休息室和洗手间都配有固定电话,若有紧急需要,医生可通过座机和院内联系。第二,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此过程中拨打或接听手机,都会使手术受到干扰。第三,研究表明,手机有电磁辐射,手术室里的仪器很多,如心电监护仪、人工呼吸机等,病人也可能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这些都属于精密医疗仪器,容易受到辐射干扰,所以出于安全的角度,也不允许手机带进手术室。

  有的地方明文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禁使用手机。手术室不带手机没问题,但门诊确实难以做到。因为,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太强大了,我只需把病人的片子存进手机,加入病人信息,就是今后随访的资料。另外,可以通过手机实行共享。如我在门诊要收住院一位病人,可把病人的照片、住院证和就医资料,发到科室微信工作室里,使管床医生等相关人员对要进来的病人情况一目了然。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功能的日益强大,医生在工作中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手机,怎么用,在哪些场合可以用,如何保护患者的利益和隐私不受侵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等,目前没有明确规定。这说明我们的医院管理没有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

  这次手术室自拍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引起了社会和医务界的广泛关注。希望借此机会,相关部门能对医务人员使用手机制定可操作性、合理、接地气的法规规范。

  手术室内哪些情况可以拍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麻醉科 邓硕曾 张金华

  手术室内照相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有三条必须遵守:1.参观实习人员照相必先征得手术室护士长和相关科室的同意。2.手术室内拍照不能影响无菌原则,要防止感染。3.必须保护好病人的隐私,不准照病人头面部;如果是面颌部手术,拍照必须用黑条布遮挡病人双眼等。手术室内照相是为满足医疗和教学的需要,可以不必征得病人的同意,但一定要确保是这个目的,而不是娱乐或其他与工作无关的原因。

  手术室内照在教学医院尤其常见,以下这些情况医生常会在手术室拍照:

  照片可以作为手术疗效的证据,纳入手术记录,图片比文字描述或绘图更真切、简便。

  拍摄手术局部和全程,用于教学幻灯,或用于科研书写论文中的插图。

  为了增加手术的透明度,常会拍下切下的肿瘤标本、结石或取下的异物等,术后可展示给病人及其家属看,解释病情时也比较形象;医生也可留下记录。

  畸形矫正手术会拍前后对比照片,手术美胸美体前后对比,手术修复前后对比,外伤处理治疗对比,新技术创新及罕见病例等手术治疗效果也会拍照。

  遇到特殊病例也会拍照。如麻醉时遇到一肥胖病人,由于病人太胖且伴有心衰,所以只能让她在坐位下实施硬膜外麻醉,这种情况也会拍照留存。

  微创手术照片业已成为重要的医疗影像资料。近年来腹腔镜、胸腔镜和各种内窥镜手术广泛开展,医生常会完整记录手术过程。除了将录像剪辑后用于学术交流和教学等外,也可截取其中的重要图像,夹入病历存档。

  特别应向医务人员强调的是,手术室内照相一定是为了工作,为医教研服务。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深知,手术照不是庆功照、欢乐照,尤其是手术尚未结束,病人仍躺在手术台上,还显露了病人的头脸,这在国外是绝对不允许的,理当受到处罚和接受医德教育,提高自身对手术室内照相规矩的认识。

  医院自拍:如果发生在美国会怎样?

  美国中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医学院麻醉系副教授 黄建宏

  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拍照”事件起于微博,引起各大媒体转载、评论。 美国各大媒体,如ABC,纽约时报也做了报道。

  在医疗领域里,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保健对信息的应用和依赖也会不断增加,这也会产生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病人的病例保密问题。因此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HlPPA法案(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

  该法案的核心是让病人控制自己的保护健康信息,如果没有病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披露这些信息。

  HIPPA 法案的隐私规则规定了所有单位该如何使用和披露受保护的健康信息(PHI)。这些单位包括医院、雇主资助健康计划、保险公司、医疗保健人员及医疗相关供货商,受保护的健康信息指的是任何与病人健康相关的信息(所有医疗记录或付款记录)。这些单位披露信息须在当事人要求后的30天之内,且须有当事人书面授权。法案也要求这些单位要采取合理步骤确保个人通信保密性。

  隐私规则要求各单位必须任命隐私官员和联络人负责受理投诉,并要求所有单位不仅仅培训新员工,还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进修培训。

  为遵从法律,各单位通过建立明确的政策和规则来减少违法行为。比如我们医院(Orlando Health) 制定了关于照相、录相和/或者录音的政策,其中就规定:任何本单位的雇员都不能出现在相片、录像、录音里面,除非有单位的许可;媒体要求照相、录像、录音,必须有本单位许可等。

  未能遵守HlPPA的单位和个人,可能会面临民事和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分四个等级。刑事处罚包括:1.不知道或者有合理的原因获得或者披露他人健康信息者,可能监禁一年。2.假借名义获得或者披露别人的健康信息,可能监禁5年。3.为个人利益或者商业利益故意出售、转让或者使用别人的的健康信息,可能监禁10年。

  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有一名护士把病人的X线片用手机照下来,并发到自己的脸书上,照片上没有披露病人的信息,但医院发现后,把该护士解聘了。

  保护病人隐私意识亟待加强

  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 胡晓翔

  从网络上曝光的手术室自拍照片来看,手术患者基本处于平躺状态,上半身略微垫高,身体大部分覆盖。而取景并不主要针对患者,也没有俯视,而是近于平视,因此,患者露的部位很少,也不敏感,没有足够的可鉴识性。因此,我个人以为,尚算不上侵犯隐私权。

  我国的隐私权保护工作,可以说是历史不长,处于探讨阶段。而患者的隐私权及其保护与限制问题格外复杂,有待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密切合作、携手研究,促进此项课题向纵深推进,以服务于医患双方。

  在诊疗场所尤其是手术室里拍照,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院感,二是隐私。关于隐私,假如事先未征得病人的同意,要注意不能流露出病人的可识别信息,即不能使得其熟人朋友认出来。隐私具有个体性的特点,离开个体关联,就不成其为该患者的隐私。

  要想拍照效果好且安全,最好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书面同意尤其可靠,并向患者说明照片的用途和大致构思。若未征得患者的同意,也可以采取局部和面部打马赛克的处理办法。

  目前医生尚缺乏保护病人隐私权的意识。这起事件还暴露出医务人员的人文情怀正在淡化。如果真的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话,就不会乱拍照。现在的医疗服务模式特别重视人文关怀和患者的就医感受,该事件中的医护人员遇到了“除旧迎新”的喜事,又做了一个费时费力的手术,本来可以是一次很好的人文交流机会。假如预先与患者及家属说好,本可以共同庆祝最后一台手术,如请家属以适当的形式出现在手术室里,或聘请该患者成为见证旧手术室的荣誉职工等,也可以做到温情而不失激情地“炒作”一下。结果却搞砸了。这也说明我们的人文意识尚缺乏。这起事件也算是对全行业的一个警示。正视自身问题,全行业反思正当其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