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源自临床实践——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院长裴国献教授

2014-12-08   文章来源:骨科在线编辑 李欣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很早就听闻裴国献院长在肢体严重创伤的修复与重建方面造诣颇深,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亚洲首创及国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可谓是创伤骨科界的大腕儿,因此仰慕之至。

  而初见裴国献院长,却完全没有距离感,他儒雅的谈吐和爽朗的笑声片刻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倍感亲切和眼熟。端详片刻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他的音容相貌竟然酷似“毛泽东”,交谈中还了解到,他曾因此而出演过这位领袖,这让在座记者不禁为之称赞,访谈也就此拉开序幕。在整个访谈中,无不彰显着这位骨科专家的才情和对医疗事业创新理念的独到见解。

  现在就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裴国献院长的“创新世界”吧!

裴国献院长


  创新这一话题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创新已纳入我国的战略部署和规划,成为舆论中出现最频繁的词语,也是最时髦的词汇。无论是历史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还是骨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进步。

  发展离不开创新,实践是创新的根基

  在谈到医疗行业如何开展创新这一话题时,裴国献院长认为,创新犹如一把双刃剑,如果在行业中循规蹈矩、不思进取,不符合我们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求;而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为创新而创新,就会丧失创新的真正含义。那么如何创新,尤其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创新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才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其实,每一位医生的医学生涯,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对于医学生来说,这一过程并非是被动、单纯的模仿和跟踪;对于教授来说,在临床中也并非是单纯的师傅教徒弟、老师教学生这一简单传授模式。一定要结合临床,因为医学是实践科学、经验科学,它针对着不同的患者,而每一位患者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临床中,不能单纯地跟踪模仿。

  创新源于临床实践,真知出自解决方案

  既然创新来源于实践,对于医学来说,更主要体现在临床中。裴国献院长说道,“在临床中存在大量我们见过和没见过的病例和问题,虽然之前有一些相关资料和解决方法,但不一定能很好地解决现实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法,恰恰是这些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据裴院长回忆说,那是1990年9月22日,他像往常一样忙碌于工作,医院中突然来了一个特殊患者,由于家庭纠纷,这位患者的四肢被精神失常的哥哥砍断。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和非常罕见的病例,逼着裴院长必须想办法解决困难,虽然以前也曾报道过类似病例再植方法,却从来没有过成功案例。由于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患者处于大量失血造成的休克状态,如果按常理一个肢体一个肢体的移植,会因时间过长,而导致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威胁生命。为此,裴院长果断决定将医护人员的力量全部整合起来,组成15人抢救小组,同时展开4台手术。而面对手术中碰到的许多难题,裴院长只能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临床知识,在术中临时发现临时解决,终于成功实施了这一世界首例四肢同时离断再植术。

  “我认为这就是创新。”裴院长意味深长地说道。“通过这件事情更验证了创新来自于实践,来自于我们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这个病例中由于四个肢体都断了、再植术中无法在肢体上测量血压,我们就创用了动脉插管监测血压的方法解决了病人术中的监护问题。由于是四肢都要移植,为保证患者的血压稳定,绑在四个肢体上的4个止血带不能同时放开,对此,我们创用四个肢体止血带交替10~15分钟轮流放开的方法,保证了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而这些方法都是教课书、医学专著和文献上所没有的,之前也没有遇到和尝试过的,是在临床中我们遇到的困难中创造出来的。此项重大临床创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九五’军队重大科技成就奖。

  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了创新来自于临床实践。要在临床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味地去模仿、跟踪,要从实践中寻找创新。”

  瞄准国际前沿课题,在疑难问题中创新

  瞄准国际前沿,解决临床重大难题、探索未知领域,是创新的首要任务。而在肢体移植领域,就体现出裴院长的独到创新意识。

  肢体的缺失对于每位患者来讲,都是一生的痛苦,尤其是对于上肢缺失的患者来说,似乎完全失去了生活的本能。由于上肢与下肢不同,即使是再好的假肢、甚至是机电智能型假肢,也不能完全替代上肢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功能。因此,如何进行异体肢体移植重建上肢,便成为摆在世界面前的医学难题。

  随着器官移植和免疫学研究的发展,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治疗肢体缺失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当时异体上肢肢体移植在世界上已有成功案例,1998年法国专家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上肢肢体移植手术,紧接着美国专家也在次年完成世界第二例手术。这两例手术的成功,对于当时在美国德克萨斯讲学的裴国献院长来说触动很大。他思考良久,认为中国的显微外科技术要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开展这样的手术,造福患者呢?

  回国后,裴院长当即把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告诉了我国手外科之父王澍寰院士以及钟世镇院士,并得到了他们的首肯和支持。裴院长也顶住了手术难度大、困难多、争议大等压力,成功完成了世界第三、四例上肢异体移植手术,这一巨大的成功引起业内极大轰动,填补了我国乃至亚洲这项科技空白。

  此次异体肢体移植涉及皮肤、脂肪、骨骼肌、神经、血管、肌腱、骨髓等多种组织,属于复合组织移植。为了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裴院长刻苦钻研,在组织配型、抗排斥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而这些创新技术也为我国医疗技术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要瞄准世界医疗最重大的问题去创新,围绕解决临床重大疑难问题,针对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去思考和探索,才能做到真正的创新。”

  把握前瞻医学动态,科技理念融入创新

  中国骨科近年来发展态势较好,尤其是创伤骨科发展迅猛,在刚刚结束的COA大会上,也展示了方方面面的最新科技,为中国骨科增加了不少正能量。

  近几年,“数字骨科学”备受骨科学者的追捧,已成为现代骨科学不可或缺的新秀。而这一新理念的诞生,则是裴院长另一项创新。

  “数字骨科学”这一新概念,是裴国献院长依据钟世镇院士提出的“数字解剖学”概念,结合数字化技术在骨科应用的现实,于2006年首次提出的。

  “在钟院士提‘数字解剖学’后,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在骨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且出现了如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导航、机器人等纷繁复杂的名称。”裴院长介绍说,“面对这些数字化技术,我们能否把它们归纳成统一的名称,归纳成一个学科,为他们安置一个合适的归宿,以便于这一学科的发展。基于上述原因,我提出了‘数字骨科学’这一新理念。”

  裴院长的这一提议得到了钟世镇、邱贵兴戴尅戎等院士肯定和好评。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于2011年正式成立,从此“数字骨科学”这一理念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数字骨科学发展迅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今,很多医院已广泛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包括3D打印,机器人等。正如裴院长所说的,“这些成绩都说明在创新发展中,一定要多学科、多领域、跨学科、跨领域发展,将最先进的前沿技术,引进我们骨科领域,这对于未来骨科学发展来说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切忌为难情绪,更非“全民皆兵”

  “如今,一谈到创新,一些人就会出现为难情绪,不知该如何创新。实际上创新就在我们工作之中,就在我们身边。那些未知领域、工作中需要改进的方方面面,都是我们的创新的目标。”裴院长说道。

  在如何开展创新上,裴院长说道:“在创新工作中,我们不要太刻意追求‘高精尖’,有些很普通的改良和理念也是一种创新。我们需要克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错误理念。

  创新最重要的前提是基本功的掌握、基本治疗原则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在我们的工作中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临床医生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掌握好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一味盲目地追求创新就会得不赏识、导致工作弊端的出现。就像俗话所说的‘还没学会走,就想跑,必然会跌倒’,所以创新的前提是打好基础、打牢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追求‘高大上’,才能追求创新。”

  医学是经验科学、是实践学科。创新并非高不可及,只要能改进原有临床工作中的弊端、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促进技术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就是创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