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在乎医师节,期待改善执业环境

2014-06-27   作者:鲁海燕 我要说

骨科在线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本网站.

  从昨天清晨起,人们除了痛惜又一支足球劲旅葡萄牙也被踢出本届世界杯赛场之外,微博及微信朋友圈不断有医生朋友在发表对中国医师节的感言。他们一如既往的“闻鸡起舞”,有的7点钟已在科里带着学生们开始例行的晨读会,有的按照既定计划奔赴当天的门诊或手术,都以“继续干活”庆祝了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不知是否有人收到了鲜花?

  昨天,我们在微信中向广大骨科同仁介绍了中外医师节的来历,并就这个设立仅4年的中国医师节做了2个小调查:

  1. 在此之前,您是否知道中国医师节?

  2. 您更关注医师节,还是医生执业环境的改善?

  尽管我们昨天到晚上9点才推送当天的微信,有关“医师节”的话题在网上也已经热闹了一整天,但在参与我们调查的人群中,仅有14.8%的人知道中国医师节的存在,85.2%的人此前对它的了解还是空白;另外,仅有3.7%的人关注医师节,期待医生执业环境改善的关注度则高达96.3%。

  医生与教师一样,向来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那些良医大师、或世代从医或代代为师的家族,一直受人敬仰,中外无差。但是近些年来,医生这个被誉为一辈子不会失业的“金饭碗”却开始被国人嫌弃,报考医学院校的学生少了,医学生毕业后改行的多了,很多医生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继承衣钵。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造就出一大批年轻的财富新贵,那些有头脑、肯钻研的年轻人自然也想抓住机会到IT、财经、电子商务等领域大展身手,愿意苦学10来年拿着并不丰裕的薪水从医的人自然就少了。另一方面,则是医生的执业环境日趋恶化,让很多人心生畏惧和退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医疗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美医疗发展联盟创始人赵强曾经撰文说,在中国,医生是医疗卫生领域内陈旧体制、官僚作风的受害者,是医改中各部门利益博弈的牺牲品,是政府部门推卸责任、推到社会面前的挡箭牌,是底层人士对社会长期不满,发泄怨气戾气的替罪羊。医生执业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大量医生离开临床工作,也使医生行业失去了对优秀的青年学子的吸引力。

  他建议:第一,重新设计和规范医生薪酬机制,提高医生正当收入,严格职业道德,改善执业环境,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重塑职业尊严,吸引优秀青年从事医务工作。第二,控制医学本科生招生规模,把重点从数量的增加转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育的效果。第三,严格规范住院医师培训,训练临床技能,积累临床经验,使之真正在培训之后能独立行医。第四,完善选拔用人机制,做到择优录取,任人唯才。第五,放开和鼓励人才流动,加强国际交流。第六,加强在职医生的再教育和再培训。

  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的医疗环境和医师执业状况尽早得以改善,因此而获益的不仅仅是医生,而是社会全体成员。

分享到: